藥物過敏引起的瘙癢可通過抗組胺藥物、局部止癢藥膏、冷敷等方式緩解。藥物過敏通常由免疫系統(tǒng)對藥物成分產(chǎn)生異常反應引起,可能與遺傳因素、藥物代謝異常、藥物劑量過大、藥物成分復雜、個體敏感性等有關。
1、抗組胺藥物:口服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片10mg/次,每日一次、西替利嗪片5mg/次,每日一次或非索非那定片60mg/次,每日兩次可有效緩解過敏引起的瘙癢癥狀。這些藥物通過阻斷組胺受體,減少組胺對皮膚神經(jīng)末梢的刺激。
2、局部止癢藥膏:使用含有氫化可的松1%濃度或爐甘石洗劑的藥膏涂抹于瘙癢部位,可減輕局部炎癥和瘙癢感。涂抹時需注意避開破損皮膚,每日2-3次,連續(xù)使用不超過7天。
3、冷敷:用干凈的毛巾包裹冰塊或使用冷敷袋敷于瘙癢部位,每次15-20分鐘,每日2-3次。冷敷可收縮血管,減少局部炎癥反應,同時通過降低皮膚溫度緩解神經(jīng)末梢的刺激感。
4、避免接觸:立即停用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,并記錄藥物名稱和成分,以便后續(xù)就醫(yī)時提供準確信息。若無法確定具體過敏藥物,建議咨詢醫(yī)生進行過敏原檢測。
5、就醫(yī)咨詢:若瘙癢癥狀持續(xù)加重或伴隨呼吸困難、面部腫脹等嚴重過敏反應,需立即就醫(yī)。醫(yī)生可能會根據(jù)病情使用糖皮質(zhì)激素如地塞米松注射液或腎上腺素進行緊急治療。
日常護理中,建議多飲水以促進藥物代謝,避免抓撓瘙癢部位以防皮膚破損感染。飲食上可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、獼猴桃,有助于增強免疫力。適當進行輕度運動如散步、瑜伽,可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緩解過敏癥狀。若癥狀反復或持續(xù),需及時就醫(yī)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