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術基本功 練武前必須要打牢
做什么事基礎都要扎實武術就更加需要基礎,練習的時候武術基本功是尤為重要的,有些練武的人練習基礎功一直就沒有落下。武術的基本功都有哪些?
武術基本功
正壓腿
面對一定高度的物體,左腳跟放在物體上,腳尖勾起,兩腿伸直,兩手扶按在左膝上,或用兩手抓握左腳,然后上體立腰向前下方振壓,用頭頂盡量觸及腳尖。兩腿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兩腿伸直,立腰挺胸前壓。
側壓腿
右腿支撐站立,左腳從體側放置到一定高度的物體上,腳尖勾起,右臂上舉,左掌立于胸前,兩腿伸直,腰部挺立,上體向左側下振壓,振壓幅度要逐漸加大,直到上體能側倒在左腿上。兩腿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兩腿伸直,開髖立腰挺胸,上體完全側倒。
豎叉
兩腿伸直前后叉開成直線。左腿后側著地,腳尖上翹;右腿前側著地,腳背扣在地上,兩臂立掌側平舉。兩腿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立腰挺胸,沉髖挺膝。
正搬腿
右腿伸直支撐,左腿屈膝提起,左手扶膝,右手抓住左腳,然后將左腳向前方伸出,直至膝關節(jié)挺直,左腳外側朝前。兩腿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兩腿伸直,立腰挺胸,被搬腿的腳尖勾緊。
仆步壓腿
右腿屈膝全蹲,全腳著地;左腿向左側伸直,腳尖內扣;兩手分別抓住兩腳腳背,成左仆步;腰部挺直,左轉前壓。左右仆步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直腰抬頭,一腿全蹲,另一腿伸直,兩腳壓緊地面。
劈橫叉
兩腿伸直向左右兩側又開下坐成直線,兩腿內側著地。兩臂立掌側平舉。
學練要點:髖關節(jié)完全打開,立腰挺胸
側搬腿
左腿伸直支撐,右腿從體側抬起,右手經(jīng)右小腿內側繞腳后抱住右腳跟,將右腿伸直,腳尖勾緊。兩腿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兩腿伸直,立腰挺胸,身體直立平穩(wěn)。
() #p#副標題#e#
武術基本功教學
腰功
前俯腰
并步站立,兩手十指交叉,直臂上舉,手心向上;上體前俯,挺胸,塌腰,兩手盡力觸地。再兩手松開,用兩手繞過雙腿,抱住兩腳跟部,盡量使自己的上體、臉部貼緊雙腿。
學練要點:兩腿挺膝伸直,上體前俯時,挺胸、塌腰、收髖。
甩腰
開步站立,兩臂伸直前舉,以腰為軸,上體做前后屈和甩腰動作,兩臂也隨之甩動。
學練要點:兩腿伸直,腰部放松,后甩時抬頭挺胸,甩腰動作緊湊而有彈性。
涮腰
兩腳開立,略寬于肩,上體前俯,以髖關節(jié)為軸,兩臂向左前下方伸出。然后揮動兩臂,隨上體向前、向右、向后、再向左做翻轉繞環(huán)。左右涮腰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兩腿伸直,以腰為軸,翻轉繞環(huán)圓活、和順。
下腰
兩腳開立同肩寬,兩臂伸直上舉;腰向后彎,抬頭,挺腰,雙手撐地身體呈橋形。
學練要點:兩腳支撐站穩(wěn),膝關節(jié)盡量挺直,腰部后彎上頂,腳跟不能離地。
肩功
壓肩
面對一定高度的物體,兩腳開立同肩寬,上體前俯,兩手抓住橫桿,抬頭挺胸,塌腰,用力向下振壓。
學練要點:兩腿伸直,肩部松沉,用力震壓,力點集中于肩部。
單臂繞環(huán)
左弓步站立,左手扶按左膝,右臂以肩為軸做直臂的順、逆時針繞環(huán)。兩臂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臂伸直,肩放松,繞立圓。單臂繞環(huán)
雙臂繞環(huán)
開步站立,以肩關節(jié)為軸,兩臂分別向前和向后做直臂繞環(huán)。順、逆時針繞環(huán)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身體正直,臂伸直,肩放松,繞環(huán)協(xié)調和順。
兩臂交叉繞環(huán)
開步站立,兩臂直臂上舉,左臂以左肩關節(jié)為軸,向前下做順時針繞環(huán);同時,右臂以右肩關節(jié)為軸,向后下做逆時針繞環(huán)。兩臂順、逆時針交替進行。
學練要點:身體正直,兩臂伸直,繞環(huán)協(xié)調和順
()#p#副標題#e#
中國武術
詠春拳的起源說
第一種說法是始創(chuàng)于福建永春縣,為該縣嚴三娘所創(chuàng)白鶴拳轉化而成,此地名為拳名。故名“永春拳”。亦有以嚴氏名詠春,稱之為“泳春拳”者。此拳傳至廣州,稱為詠春拳。
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(chuàng)始于五枚師太,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。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,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。
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,她為了避禍,隱居于川滇邊界的大涼山,因見蛇鶴相爭而創(chuàng)出詠春拳,后來便傳于嚴詠春。
第三種說法是,五枚創(chuàng)詠春拳后,并非直接傳給了嚴詠春,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,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,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。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(jù)說的嚴四。
第四種說法是:詠春拳的創(chuàng)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系,更沒有什么蛇鶴相爭,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,是清初反清組織“天地會”的一種斗爭的武技,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(chuàng)。
他(或“她”)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(人稱攤手五,據(jù)說有“一只攤手獨步武林”之譽),張五后來落難來粵,落腳于南??h佛山鎮(zhèn)大基尾的“瓊花會館”,便將詠春拳傳于粵劇界諸弟子。
后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,諸弟子為避禍而將“詠春拳”的“泳”字改為“永”、“詠”。紅船中人黃寶華、梁二娣、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,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店兼行醫(yī)的梁贊,此后梁贊將詠春拳發(fā)揚光大。
第五種說法,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,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,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,全稱是少林永春,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。南少林被婪,至善逃避到佛山,曾一度藏匿于粵劇紅船中當伙夫。
后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,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。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,為戲班中花旦,所學尤精,被人譽為“永春三娘”。后三娘將武功傳于紅船中人黃華寶、梁二娣等人,黃、梁又傳佛山梁贊,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(fā)揚光大。
第六種說法(最正確說法)是:詠春拳源于福建泉州少林寺(于現(xiàn)在的蒲田,以前屬于泉州府)的鶴拳。鶴拳是南少林嫡傳武技之一。嚴三娘的父親乃南少林俗家弟子。嚴三娘從學于父親,得一身南少林鶴拳真?zhèn)鳌:髧廊锵录迯V東并授拳于當?shù)亍?/p>
因三娘來自福建永春縣,固稱呼其為嚴永春,稱其拳為永春拳。永春和詠春其實是閩南話和廣東話的混淆與及書寫的錯誤引起的。詠春拳和現(xiàn)在福建流傳甚廣的鶴拳同出一宗,一看便知。
當然詠春拳也經(jīng)過各代拳師的豐富和修改。鶴拳在南少林寺中也非一人所創(chuàng),而是經(jīng)過各代少林寺僧的豐富與改進。
結語:有練武這個念頭的朋友基本功都已經(jīng)沒會了嗎?千萬不可學習一下基本功就開始自己練武術這是非常危險,如果要練最好有大師在身邊指導!
()- 上一篇:詠春拳 武術教學
- 下一篇:講解古武和現(xiàn)代武術的特點